为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加强学科素养,促进青年学子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1月17日在学院第一会议室举办2025-2026学年第六期青年学术读书会。活动由2024级研究生张骁主持,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旭东任评委,2025级全体研究生及部分2023级、2024级研究生参会。

在分享环节,五位主讲同学依次进行研读分享。朱梦雨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核心文本,深入剖析人类文明的唯物史观叙事逻辑;曾美丹聚焦毛泽东《论持久战》,探寻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论源头;张雪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解读“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处;周小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阐释其原创性理论贡献;刘钰凡从《论十大关系》入手,探寻其蕴含的思维方法,揭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在教师点评环节,王旭东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扎实准备,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他认为,第一,内容呈现要详略得当,突出独创感悟;第二,汇报时要避免读稿式输出,联系个人实际,加强与听众的互动;第三,跳出单一认知惯性,以科学视角全面理解文献;第四,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凸显亮点。

在互动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灵感捕捉、文献梳理、阅读方法等问题,王旭东老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研究灵感来自打破现有认知,要跳出思维定式,多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二是在文献选取时要优先选择与主题最贴近的核心文献,采取“以文献找文献”的策略;三是在阅读文献之前要多思考,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最后,围绕“资源与创新”,他强调学术研究中的各类文献都是重要资源,要主动阅读、整合运用,才能促进学术能力的提升。

本次读书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理论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也锻炼了青年学子的表达与文献分析能力。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读书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文献研读中提升学术素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撰稿人:张雪 邵宏珠 校对人:刘志丹 审稿人:刘淑艳/张璧琳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