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晚,“马克思主义经典与科学社会主义”系列学术活动第四讲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主题,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少军教授主讲,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永、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侯春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邬欣欣担任与谈人,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邵宏珠担任主持人。讲座采取线上方式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近500名师生参会。在主讲环节,李少军老师从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指出,应从哲学高度认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各样其他的社会主义的区别。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或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人能够发挥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正因有了哲学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才会从唯心主义变为唯物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其次,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都在实践上践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高层后来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以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使整个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