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在马克思主义404室组织召开关于校内教学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研讨会,研讨会由教研室主任杨锦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对上学期校督导组、学院督导组、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教学检查和听课结果的深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检查问题反馈
教研室主任首先对本次校内教学检查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反馈,主要问题如下:
教学目标设定: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未能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传统讲授法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逻辑性不强,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有些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进度和难度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管理:少数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存在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学生睡觉、玩手机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在部分节次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评价:期末考试占比过大,评价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足。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不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改进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与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研讨结果如下:
关于教学目标设定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明确每个维度的具体要求
和达成标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达成性。
针对教学方法与策略单一的问题,建议教师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梳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关于课堂管理问题,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课堂管理意识,在开学初就明确课堂纪律要求,并严格执行。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如表扬、奖励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从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增加过程性评价权重。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验、学习态度等方面,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及测验成绩、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改进措施。
(三)活动总结
教研室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检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次对教学检查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希望各位教师能够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自我反思和自我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结合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的“筑堤工程”,本学期教研活动成果的关注重点在教师备课环节。要求教师在研讨节次教案时,详细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依据等。教研室主任对教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科学,并在集体研讨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逐步积累个性化节次教案。
本次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们积极参与,深入探讨,针对教学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杨锦 校对人:邵宏珠 审稿人:刘淑艳/孔令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