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博学    求是笃行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清华大学研学交流

2025年11月24日 14:00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次


11月20日至11月22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率学院师生代表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为期三天的研学交流活动。此次研学融合学术座谈会、特色品牌活动交流、专家报告与校园参观等多个环节,旨在让师生体验顶尖学府的学术环境与文化魅力,同时深入交流办学经验,搭建高水平交流桥梁,促进我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



深化校际学术交流,共促学科创新发展。为促进两院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我院师生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善斋106会议室举行学术座谈会,围绕研究方法创新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入研讨。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戈老师做开场发言。他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等方面,亟需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交流、共同探讨。他期待通过这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能够激发新的思路,推动学科建设创新发展。

在师生互动环节,两校师生围绕学术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如何在学术研究中选出具有创新性的选题这一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代表刘世辰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提出要关注学术热点,更要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寻找大问题中的小切口,并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为例进行了详细阐释。针对如何快速从海量文献中捕捉核心争论点这一问题,清华马院学术助理史铮分享了善用AI工具辅助提炼核心论点与带着问题意识梳理研究脉络的实用方法,得到了在场师生的一致认同。



交流育人创新经验,共拓人才培养路径。为促进学院在育人实践上的互学互鉴,两院学生代表围绕特色品牌活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院2023级硕士生董倩系统介绍了学校的“一考一课一论坛”的人才培养体系。她详细阐述了马理论四六级考试加强经典著作学习、构建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打造“博思论坛”学术交流平台等创新举措,并以此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随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薛添仁介绍了清华马院的学术品牌活动。他表示,学院已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学术活动体系。其中,“导学早午晚餐”促进了师生间的常态化与跨学科交流;“探微读书会”营造了深度研读经典著作的氛围;而研究生学术论坛则通过设立成果奖学金,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交流过程中,双方一致认为,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对于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协同推动两院学生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交流活动全面展示了两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育人工作中的创新理念与特色实践,不仅为双方互学互鉴、开拓人才培养新思路提供了宝贵契机,更为两院未来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立德树人研究,共探思政教育创新。为深化育人理念交流与思政工作创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喆副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专题报告,系统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协同育人机制展开深入探讨。

邓书记从学院2008年建院以来的发展脉络出发,重点介绍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与特色育人平台的建设经验。她强调,理论报告团与社会实践作为两大育人载体,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学相长氛围的形成。报告中,她还结合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阐述了如何在育人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脑入心。

在探讨共同育人路径时,邓书记提出,两院可在师资共建、课程共享、实践共育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形成协同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邓书记也表达了深化两院合作的意向。她表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期待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在师资交流、学生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推进更多实质性项目,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报告结束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致辞。他用“隆重很感动、侧重很生动、厚重很激动”三个关键词表达了此次交流的深刻感受,并对清华马院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出,希望两院教师建立常态化联系,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并诚挚邀请清华师生未来访问我校。




立足实践育人场域,感悟思政思想伟力。为实地感悟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我院师生在清华大学报告团团长秦浦峰带领下,走进图书馆、杨振宁故居与大礼堂等校园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讲解,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在图书馆参观过程中,我校师生深入了解了这座百年图书馆的深厚历史底蕴。秦浦峰团长生动讲述了抗战期间图书馆遭遇破坏时清华人展现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钱钟书、曹禺等学术大师在此勤奋研读的感人事迹。我院学生表示,这些史实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清华严谨学术精神的传承,更深刻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随后,在清华大礼堂与杨振宁故居参观过程中,我校师生在秦浦峰的带领和讲解下,深入感悟了科学大师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从杨振宁先生82岁高龄仍坚持站立授课的敬业精神,到晚年放弃外国国籍、捐赠毕生珍藏的赤子之心,这些事迹不仅展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深刻揭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追求与人生选择,其内核正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生动体现。这为我院师生理解思政工作的本质与使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滋养与价值引领。

此次清华大学研学之旅,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化思政育人改革、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此次实地研学,不仅拓展了我院师生的理论视野,更深化了对思政教育内涵的理解。未来我院将把研学所得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实际行动,持续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撰稿人:李一鸣 杨晴晴 校对人:刘志丹 审稿人:刘淑艳/崔云杉 摄)








关闭

联系我们

电话:024—56860735

邮编:113001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