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夏少光应邀莅临我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会议室作题为《马理论学科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经验谈》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系“博思论坛”系列讲座第51场(2025年第9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淑艳、院长刘志丹、副院长闫义夫和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活动。讲座由刘志丹主持。

讲座伊始,刘志丹致辞。他对夏少光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与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夏少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与丰富经验。他强调,本次讲座旨在以经典著作为根基,帮助与会学子解决在论文开题报告写作中的困惑,助力提升学术研究与写作规范水平。

在讲座中,夏少光结合学科前沿动态与个人实践经验,围绕“何为学位论文”“何谓‘选’题”“如何‘选’题”“何为开题报告”“何谓‘写’开题报告”“如何‘写’开题报告”等六大核心内容,系统解析了学位论文开题与写作的关键环节。他指出,真正的理论自信必须建立于清醒的理论自觉之上,进而深入阐释了学位论文作为阶段性学术成果的基本定位、学科属性与规范要求。在选题方法层面,他提出“正道与奇道”的选题策略,系统剖析了选题中需兼顾的七大要素,并建议研究生通过“从面中找点、从点中寻面”的路径,平衡史与论、材料与逻辑的关系。他特别提醒同学们,要广泛阅读经典文献、勤于记录思考、提早规划研究方向、积极沟通交流、反复推敲论证,以此提升选题的前沿性与可行性。针对开题报告的撰写,他从功能定位入手,厘清了报告撰写的核心目标与常见误区,并结合毛泽东等人的写作典范,生动阐释了“转化率”在学术表达中的关键作用。他还就开题报告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规范与逻辑关联进行了细致讲解,尤其对如何构建具有理论深度与学科特色的章节结构提出了多项可操作的思路。在讲座尾声,他鼓励同学们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广泛结交学术同行,持续拓展视野、激发思维,为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奠定坚实基础。

讲座结束后,刘志丹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他用“青年与老道”“热情与冷静”“底线与高线”“正道与奇道”“深入与浅出”五组词语高度总结和评价了夏少光的分享,鼓励与会师生以此报告为契机,做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同时要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提升论文写作水平。
本次讲座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不仅有效破解了同学们在论文开题与写作中的实际困境,更对强化学科思维、规范学术训练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厚植,通过系列化、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营造笃信深研、求真创新的浓郁氛围,为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撰稿人:李一鸣 秦梦雪 校对人:刘志丹 审稿人:刘淑艳/王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