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在智创中心大楼414作题为《何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百年后的中国再审视》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系“博思论坛”名家讲座系列第45讲(2025年第6场)。副校长刘海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副院长邵宏珠、闫义夫及9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讲座由刘志丹主持。

讲座开始前,副校长刘海峰同张亮就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讲座上,张亮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及近期研究,分五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何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新阶段、新格局、新场域和新生态等四个方面;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应运而生有深厚的时代土壤、创新基础、人员基础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的发展得益于主体因素、社会历史因素、政治文化因素、学术因素四方面;第四,“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终结有深刻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因;第五,当今应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地位,以新的中国方式深入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报告结束后,张亮与我校师生进行问答互动并签名留念。针对“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发展”的提问,张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短期内难以实现创新发展。他强调,中国学术界应树立自信,对西方文化进行理性“祛魅”,坚定走本土化道路,历史也终将证明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对于“粉丝经济中,粉丝属于资方还是劳方”的问题,张亮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下依然具有解释力,“将粉丝界定为资方是一种概念混淆,我们应相信常识判断。将粉丝在被剥削过程中获得的快感视为终极目标,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最后,刘志丹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点评。他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因材施教”三个关键词高度评价了张亮教授的报告。他指出,“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易,将深奥理论通俗化难”,而张教授的报告正是后者的典范。本场讲座让与会师生深切领略学术大家风范,将不断激励我们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提升研究水平。

本次讲座是学院进一步提升师生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全体师生深化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增强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具有关键作用。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系列相关学术活动。(撰稿人:李一鸣 杨晴晴 校对人:刘志丹 审稿人:刘淑艳/王妍妮 摄)